逐句古今談
證嚴上人講《法華經》,不僅綜合祖師大德的各方註釋撰述,並結合《無量義經》,再納入當前地球現況與世界局勢
Read More▲ 序品簡介:
〈序品〉也叫做〈序分〉,就是開始,也稱為〈經頭序〉:開始要講經,引起了那個因緣,叫做緣起,也是經的〈序分〉。
當大眾雲集在靈鷲山上聽法,佛陀為諸菩薩說大乘《無量義經》結束後,結跏趺坐,入無量義三昧。眉間放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
彌勒菩薩在這個法會上,看到人人都不明白佛陀放光的用意,所以他就起身,請教文殊師利菩薩。文殊菩薩回答說:「我過去看到日月燈明佛,那時候將要說《法華經》前,從佛身有光發散出去,那個光、那個瑞氣與現在一樣。」
過去有二萬位日月燈明佛次第成佛,文殊菩薩往昔就是最後一位日月燈明佛的弟子,當時名叫妙光法師,帶領八百個弟子,弘通《法華經》。那時候的妙光菩薩的弟子中,有位弟子名為「求名」,就是現在的彌勒菩薩。從過去日月燈明佛的因緣,我們知道如今的釋迦牟尼佛現此瑞相,就是準備要講《法華經》了。
▲ 出場人物介紹:
◎ 彌勒菩薩:
彌勒翻譯為慈氏,就是他的心量很大,慈悲心很大。他廣結很多好緣,做很多善事,這是這位菩薩的特別之處,他完全是修慈心。在佛的本生經裡,二尊菩薩之中,一尊是專修智慧,另外一尊是專修慈悲;專修智慧的,那就是彌勒菩薩;專修慈悲,那就是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二位同時修行,一位現在已經成佛,另外一位還要五十六億萬年後才能成佛?那時候,古雷音王佛就分析,一位是專門為自己求智慧,一位是不顧自己,完全用愛心在付出,所以一位因緣已成熟,能提早成佛,一位只是自己修,所以眾生緣還不夠,還要再等未來才能成佛。這就是要眾生緣具足才能成佛。
《法華經》序品中,文殊菩薩在釋迦牟尼佛入定期間,敘述日月燈明佛的時代,有這樣的菩薩 – 求名,就是過去的彌勒菩薩,他就是在這種環境中,也曾經很長的時間,有失念過,但是很快又和大家結很多好緣,所以他未來能成佛,所度的是無量眾。因為結很多的好緣,人人看到他就歡喜,聽到他的話就會接受。
釋迦佛來教化世間,就要有一群菩薩來輔佐。彌勒菩薩就是輔佐釋迦佛在人間教化的菩薩之一。佛陀考慮到過去說法四十多年了,大家聽法聽久了也會疲憊,懈怠的心會生起,精進的心會減。所以佛陀現在要說大法,要換一種形態,提升人人追求的心,啟發人人那分精進的念,抖擻掉了疲倦、懈怠的心,這是佛陀要講《法華經》的一種的心意。當然彌勒菩薩知道,他要如何配合佛陀,在定中啟機,所以彌勒菩薩看到大家「你們有疑?」好,我也有疑;這種「我也有疑」,這就是「隱明示暗權不知」。彌勒菩薩他本來就知道,這個知道就是他都很清楚、明白,不過要配合佛陀,啟發人人的心,所以他說「我也不知道」。
假如彌勒菩薩說:「佛陀,我知道,我替你回答他。」那佛陀就不用說法了。所以彌勒菩薩要現「不知」,把他知道的事情隱下來,說「我也不知道,我也應該要來追求,我也要問,看看要問誰。」這就是彌勒菩薩他的慈悲,他的智慧。要知道,彌勒菩薩都不知道了,你想,佛陀現在要說的這個法,是多麼奧妙。大家會生起更想要追求的心,有疑才有悟。所以,彌勒菩薩找到要問的對象,那就是文殊菩薩。
◎ 文殊師利菩薩:
文殊菩薩是「智慧第一」,過去已經成佛--龍種上尊王佛,在八十八佛經文中,就有過去龍種上尊王佛,現在來輔助釋迦佛,教化眾生,所以還是現菩薩形象。他不只是過去成佛,還是七佛之師,而且在《法華經》後面,也是教導未來的八王子,也是八王子之師。八王子未來也授記前後能夠成佛。所以說來,文殊菩薩智慧之高。因此,在《法華經》中,要回答道場上人人疑問的心,唯有彌勒菩薩與文殊菩薩能夠互相對機,彼此問和答。
這二尊菩薩,不管是過去、未來,本、跡菩薩,都是在這裡為大家啟機──啟動人人恭敬的信心。
▲ 序品導讀如下, 共九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