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信解品

佛典選讀 >法華經 >信解品第四

▲ 信解品簡介:

「信解」是「深信」與「解悟」之意。

在〈信解品〉中,我們看到中根的四大聲聞——慧命須菩提、摩訶迦旃延、摩訶迦葉、摩訶目犍連,陸陸續續,開始也能受佛為他們授記。

上根的舍利弗在〈方便品〉理解了、信解了,但是四大聲聞還未很信解,他們覺得:佛的法我都差不多了解,我已經證阿羅漢果,我滿足了,所以不想要再向前前進。直到〈譬喻品〉看到佛陀為舍利弗授記,他們才知道:原來聲聞弟子也有成佛的機會。同時看到舍利弗因發大心而受記,也讓他們自省:我過去只守在小乘法,這樣對嗎?

接著佛陀講述三界火宅之喻,四大聲聞終於理解佛陀的真實本意,是在「開三顯一」的智慧,所以非常歡喜地藉著「窮子喻」,對佛述說他們領解的情形——

窮子自小捨離父親,流浪五十餘年,愈加窮困;父親為大富長者,求子不得,暫居一城;窮子偶然來到長者大宅,見其莊嚴尊貴,心生恐懼而離去;長者密遣二人僱窮子做除糞賤業,而後逐漸接近窮子;最後長者於臨終前,公開宣布實為親父子。

四大聲聞自喻窮子,佛陀為父,自己久來流浪輪迴,不樂大法,如今佛陀方便施教、循循善誘,終獲法王大寶。

▲ 人物介紹:

慧命須菩提

須菩提,翻譯作「善吉」,或是叫做「善業」,也稱「空生」。

這是在描述須菩提出生之時的異象。須菩提生於一個富有的家庭,但是他生下來那個時刻,家裡的庫藏忽然間不見、空了;幾天後,這些東西又恢復了。父母很驚惶,到底是什麼樣的異兆呢?趕緊請相師來為他看相。

這相師就跟他們說:「這個孩子很有吉相,將來會很有成就,為人群付出,是一位真大智慧者。」他的父母請相師為他取名,因為將來對眾生有利益,能幫助眾生,是善;再來是吉祥,所以這位相師就為他取名叫做「善吉」。

須菩提稟性善良,從小對物欲完全沒興趣,對苦難人則很有同情心。每次若看到貧苦人家,他就將身上所戴的珍珠、瑪瑙等等,全都拿去幫助人。甚至連穿著的衣服也脫給別人,自己穿著內衣回去,這讓父母常常很傷腦筋。他覺得:世間身外物質哪有什麼呢?我們應該幫助苦難人。

一直到出家,隨佛修行,須菩提對天地之間的道理,了解一切皆空。佛一直以來所要講說空理,像是《金剛經》、《般若經》,多數都以須菩提為當機者,「須菩提,你覺得如何?」由須菩提再來補充見證。所以說須菩提,他就是有解空智慧的人,是佛陀十大弟子中稱為「解空第一」。

摩訶迦旃延

迦旃延,他出生於婆羅門家庭,是國師的第二個兒子。從小才華出眾,順父母之意入頻陀山中,跟他的舅舅阿私陀仙,學習婆羅門教最高的教義——「吠陀」。

迦旃延的舅舅阿私陀仙,曾在悉達多太子出生時,受國王之請來看相。當時阿私陀仙抱著太子,非常激動地哭了,他在淚眼中展出笑容,向國王說:「恭喜!太子將來若是執掌王位,是一位轉輪聖王;不過將來他應該會出家,是世間的救世者、全人類的導師。我哭,是哭我年紀大了,我無法等到太子將來成道,親自聽他說法,這是我對自己感到很悲哀啊!」

阿私陀仙將他所了解的一切道理,完全傳授給迦旃延,迦旃延聰明過人,全盤接受。後來阿私陀仙到了年老臨終之時,殷切叮嚀迦旃延:「太子已經出家修行多年,他再不多久就能成道了。我了解的只到這裡,希望你未來一定要去跟隨佛學法、出家修行。」

迦旃延後來入僧團,佛陀說的法,入他的耳根,經過他了解之後,他能生動地用很多種方法,來幫助佛陀宣演教法,讓許多佛弟子對佛法更加了解。同時,若有外道教來和他論戰,他都是擁護著佛法,將佛教的道理講清說明,每一次都能說服外道教。

佛滅度後,迦旃延就是專心傳法、布教,是佛陀十大弟子中稱為「論議第一」。

摩訶迦葉

迦葉,華言是「飲光」。因為這位尊者的身上很光亮,就好像會吸收光一樣,無論是日、月光芒的照耀之下,甚至是幽暗的地方,他身上也有一點光的感覺,這是一位很特殊的人。

摩訶,叫做「大」,所以稱為「大迦葉」。在佛的弟子中,稱為「迦葉」的人很多,要如何來分別?所以這位尊者,就稱「大迦葉」,顯示他智大、德大之外,也簡別了與其他的迦葉不同。在僧團中,人人修行的德行有高有低,大迦葉修行就是在眾人之上,因此稱為「大迦葉」。

摩訶迦葉是望族子弟,出身婆羅門,家庭富有。從小就有一個心願,如何能出家修行,他一心保持清淨,對人間毫無欲念。在佛陀成佛之後第三年,迦葉跟隨佛陀出家。出家的第八天,即證阿羅漢果。因為他所聽「苦集滅道」、「十二因緣法」,他一直就是要斷滅這種因緣所集合的苦,所以他修苦行,也就是頭陀行。

摩訶迦葉對生活很淡泊,甚至不要住在房子裡,就是住在樹下、草堆,或者是墓地。有一次,舍利弗與目犍連來勸導他,為何不和僧團一起生活呢?他就說:「佛陀說,人生苦難偏多,一切都是因緣會合。有了因緣,就如繩索綁住一樣,永遠都沒有解脫之日。我想要回歸大自然,所以我願意受盡苦行,斷絕人間的因緣。在墓地,我常常看到一堆一堆的白骨,我從中體解人生短暫,這能助長我的道心,所以這是我的道場。」

佛陀讚歎迦葉尊者一心無二志,很堅定,能修得苦行。佛滅度之後,迦葉是人人尊為上座,由迦葉尊者來召集僧眾,結集經典。他是佛陀十大弟子中稱為「頭陀第一」。

摩訶目犍連

目犍連,華言譯作「胡豆」。那是過去修行者,稱為仙人,很愛吃的東西,成為一個族姓。

目犍連生在古代印度摩竭陀國,王舍城外的一個村,叫做拘律陀村,也是婆羅門種。他長得很魁梧,神采豐富,也很有智慧。他和舍利弗是好朋友、好同學,隨佛出家之前,兩人同師一位外道教的師父。在這師父的教育之下,一直感覺到:這個法還有一些不滿足的缺陷。因此在師父往生之後,兩人約定:「將來你我兩人,若能找到一位師父的法,能滿足我們的心,我們還是要同求同師同精進。」

有一天,舍利弗在路上看到一位出家人,他的舉止動作非常莊嚴,很多人都注目在這位出家人身上。他很好奇,趕緊走近這位修行者身邊,恭敬地問:「請教您依止哪位師父?」「我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原來這位比丘叫做馬勝,就是佛陀三轉四諦法輪時,五比丘其中的一位。

舍利弗再問:「您的師父是如何教您?」就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這樣,這幾句話,舍利弗忽然間體悟「緣生緣滅」、「諸法無我」的道理,很歡喜,趕緊回去找目犍連,將街上所見所聞,向目犍連一一介紹。目犍連聽了之後也很歡喜,兩人帶領他們各兩百五十位的弟子,來到佛的座前,求佛為他們剃度,皈依,出家了。

那是佛陀成佛的第二年。目犍連尊者出家一個月後,他就證阿羅漢了,一切心開意解。佛陀僧團因為他們與五百位弟子的加入,人多了,力量增加上來。同時舍利弗、目犍連聽經,能將佛陀的教法,用心接受,然後到外面去布教,將佛法讓大家了解,讓佛法興盛起來,這就是目犍連與舍利弗很大的力量。

目犍連是佛陀十大弟子中稱為「神通第一」。所謂的神通,就是心神合一,通達一切。所以他能代替佛陀在外面弘法,盡形壽,獻身命,終其一生。

▲ 信解品導讀如下, 共六篇: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