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慈濟的故事

回眸來時路 > 慈濟的故事

 1943-1957

為母吃素

母親罹患急性胃穿孔需要開刀,證嚴法師為母親祈福、虔念「觀世音菩薩」名號,發願從此茹素…

Read More
Loading

 1958-1959

Loading

 1960

「靜思」的由來

「靜思」這兩個字,可以說蘊育了慈濟的根本思想,探其淵源始於證嚴法師蹺家到高雄,等巴士時,在路邊擦皮鞋的…

Read More

臺東鹿野尋訪

來到臺東「鹿野」,證嚴法師和修道法師決定在山上寺院掛單,沒想到上山之路坎坷難行,就像走入無底洞的隧道…

Read More
Loading
Loading

小木屋修行-與蟲蛇共處

證嚴法師在家時曾被蛇嚇到,好幾天不醒人事,在小木屋期間,卻經常遇到蛇、蜈蚣四處亂竄的身影,面對這樣的環境,如何度過?

Read More

小木屋修行-禮拜法華經

有一回證嚴法師禮拜法華經時,忽然感受到周圍有一道很明亮、溫柔的光,好像八月十五的月亮一樣,不斷湧現,那樣的境界非常美…

Read More
Loading

鮮紅的記憶

花蓮的信眾留住了 上人,此時的 上人和弟子,自力更生、環境克難,卻仍思忖佛教可以為社會做什麼?接著「一灘血」的因緣…

Read More

修女的促成

有三位修女,因為常到山上天主堂帶彌撒,總會經過小木屋,當時他們對於住在小木屋裡的佛教法師感到好奇,積極相約見面…

Read More
Loading

五毛做慈濟

三十位家庭主婦,每天省下五毛錢,在出門買菜前丟入竹筒中,並在菜市場中傳開「五毛錢也能救人」的觀念。

Read More

以師志為己志

日存五毛錢的三十位家庭主婦,接著成為慈濟委員,開始勸募並召募會員,這是慈濟最早的組織架構。

Read More

藥師經祈福

早年 上人在小木屋修行時,花蓮很多佛教徒都很期待 上人能為他們誦經消災,對此, 上人如何因應?

Read More

粒米成籮

1966年春天, 證嚴上人在普明寺成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由六位弟子每天多缝一雙嬰兒鞋,以及三十位婦女…

Read More

慈善開端

慈濟四大志業以「慈善」為起點,1966年剛成立的第一個月,第一個長期濟助對象為林曾老太太。孤寡貧病的八十六歲老婆婆…

Read More
Loading

為徵信創月刊

1967年5月,慈濟功德會成立滿一周年,共計委員10位、會員300多位。第一年有15個家庭、31人獲得救助…

Read More

追從菩薩芳蹤

早期的月刊中,也長期登載著一欄「歡迎加入慈濟功德會」的序言,則是由上印下順導師所寫。…

Read More

第一間慈濟屋

功德會援建的第一間慈濟屋,由吉安火車站站長張榮華先生捐贈建屋的土地,1967年12月15日完工…

Read More
Loading

濟助臺東

1968年,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邁入第三年,除了積極落實慈善複查制度以外,貧戶的照顧也首度從花蓮延伸到臺東…

Read More

靜思大殿

1968年, 上人養母王沈月桂女士,購置了一甲半的土地,捐贈給常住耕種維生。 上人於是向銀行貸款,開始建設道場…

Read More

精舍落成

靜思精舍於1969年農曆3月24日落成,往後每年的這一天,也因此成為慈濟的周年慶,當初 上人為何選擇這個日子?

Read More
Loading

興辦義診所

義診所啟業前, 上人的母親病重,分身乏術的他夜晚做了一個母親溺水的夢,這驚險的夢境帶給 上人新的體悟…

Read More
Loading

義救吳姓孩童

在慈濟草創的十年間,從慈善看到醫療的重要,並在當時醫療環境中發現更多問題,因此上人立願…

Read More
Loading

七月吉祥

長久以來,農曆七月被視為充滿禁忌的鬼月,其實根本是好日子!! 早在1974年,上人就開始強調…

Read More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首次建院義賣

「福田一方邀天下善士,心蓮萬蕊造慈濟世界」,您知道 上人第一次提到這兩句話,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嗎?

Read More
Loading

禮聘杜詩綿院長

花蓮慈濟醫院眾人互持下完成了,對於院長一職 上人找了杜詩綿醫師,然而杜院長當時已是肝癌末期……

Read More
Loading

佛是大醫王

在很多佛教經典中,常常用「大醫王」來譬喻佛陀。 上人也總是稱呼醫師為大醫王,是期許醫師…..

Read More
Loading

環保志業之始

1990年8月23日,證嚴上人受邀至台中新民工商演講,並勉眾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此即為慈濟環保志業之濫觴,從此開始……

Read More

靜思語出版

1989年9月17日為慶祝慈濟護專創校開學暨慈濟醫院創辦三周年,《證嚴法師靜思語》一書正式發表…

Read More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